近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公布“2022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张昌民教授团队的“碎屑岩储层建模理论技术创新及工业化应用”项目喜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是由原化工部2001年转制后设立,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的面向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的专业科技奖项之一,旨在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石油和化工科技工作者自主创新、团结协作、勇攀科学技术高峰。
张昌民,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长江大学(原江汉石油学院)勘探系石油地质专业。目前主要从事陆相含油气盆地沉积体系定量化和近海油气储层沉积体系的研究工作,在油藏精细描述与表征、河流沉积学、三角洲沉积学、陆相盆地沉积体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
张昌民教授团队的“碎屑岩储层建模理论技术创新及工业化应用”项目主要采取产学研结合方式,边研究、边应用、边推广,实现了碎屑岩储层建模理论创新,促进了地质统计学储层建模技术创新,开辟了储层建模应用新途径。
近3年,此项目已经形成良好的推广示范效益,在胜利油田、大港油田、渤海油田、青海油田的勘探开发生产中应用,新增原油产量208.66万吨(当量),新增产值26.98亿元,新增利润13.83亿元。相关研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8件,登记软件著作权12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相关论文130篇,培养研究生170人,培训油田技术骨干300余名。
知音湖畔,清静幽雅。坐落于此的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拥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学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至今已有70多年的学科发展史,2018年成功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2022年9月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行榜中位列B等级。
结合当前国家能源安全需求及未来绿色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前瞻,地球科学学院凝练了碎屑岩油藏精细描述、碳酸盐岩储层沉积学、深层油气田勘探开发、地学大数据等多个学科研究方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优势。2022年5月,地球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近年来,地球科学学院广大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继续保持面向能源勘探、开发,尤其是石油与天然气的勘探开发的办学特色,共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在内的数百项科研项目,科研工作也有力地促进了学院教学工作。
其中,由张昌民教授等组成的研究团队依托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内独有的湖盆沉积模拟实验室,在沉积模拟研究领域开展了系列创新研究工作,使得在该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团队主要借助盆地模拟实验,对沉积盆地储集砂体的形成、演变进行物理、数值研究,结合现代及古代露头调查,建立储层地质模型,获得了一系列显著进展。
同时,张昌民教授和学院学术群体还在储层地质模型建模技术领域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团队的储层地质模型研究技术先后在河南、中原、大港、青海、塔里木、南海西部等油田推广,许多成果在油田取得了经济效益。
通过组建大团队、打造大平台,地球科学学院高水平科研能力不断增强。涌现出“碳酸盐岩储层沉积学”“储层精细表征与建模”两个湖北省自然科学创新群体,建成了教育部“油气资源和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非常规油气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聚焦服务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地球科学学院形成了诸多技术优势,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深层油气勘探开发和东部老油田剩余资源挖潜增效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及时解决了油气田在勘探开发中的重大技术难题,为新疆玛湖十亿吨特大型砾岩油田和渤海湾深层大型凝析气田的发现作出了重要贡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将团结带领全院师生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以只争朝夕、敢为人先的精神,抢抓机遇、加快学科建设进程,为将长江大学早日建成高水平大学而不懈奋斗,奋力谱写能源报国新篇章!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长江大学本科招生!
本文素材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长江大学官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