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家族(ZSJZ22)是一个周氏宗亲服务平台;弘扬周氏文化,发扬周氏精神,传播正能量;增强凝聚力.为周氏宗亲提供寻根问祖、在线交流等服务。
18日,沐浴着烂漫春光,今日阳新记者来到了浮屠镇周通村的周氏宗祠,只见油菜花田连绵不绝,牛儿在青青草地悠闲徜徉……
汝南世族 辂北家声
西周末年,周幽王废申后及太子宜臼,立宠爱的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幽王为博褒姒一笑,屡次故意点燃烽火,戏弄诸侯,声名狼籍。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联合犬戎攻破镐京,幽王惊慌失措,急忙点起烽火求援,谁想众诸侯早已司空见惯,按兵不动,终致西周灭亡。不久,周平王宜臼继承大统,封次子秀爵于汝南,史称烈公,其后代以国为姓,以封地汝南为郡望,经汉、魏、晋、隋、唐多个朝代,历时千载,英才辈出,青史不绝。
唐高宗年间,周侁承袭了先祖周浚、周顗、周颙、周弘正等名家大师的风范,知书识理,博学多才,在朝为官授银青光禄大夫、司马镇南建武节大将军。唐高宗对他格外欣赏,下诏称赞道:“文武双全,可为将相,护佑百姓,尤卫社稷”。高宗病逝后,武氏专政,一时之间朝堂风云突变,周侁看淡名利,激流勇退,辞官归隐,从润州丹阳远徙他乡,迁到了瑞昌南义镇新福村辂北,为瑞昌周氏始祖。
相传,归隐田园之日,周侁带着数十名家人离开家乡,立誓要寻找一片世外桃源,安居乐业,他默默向上天祈祷:“命由天定,俗话说,人不轻易暴露自己的面相和身份,钱财也不轻易暴露在光天化日,我的车马在哪里倾覆,钱财在哪里显露,哪里就是我的居所。”就这样,经过艰难地跋山涉水,周侁一行来到了江州瑞邑王仙乡伏虎坪前乌苞凹(今瑞昌南义镇新福村辂北),突然大车翻倒在地,财物纷纷落下,而傾覆的车头指向北方。周侁立刻停了下来,高兴地说: “天知人愿,终于找到了我想去的地方”。他观察此地风水,只见前有仙鹅伏蛋,后有伏虎来龙,山川秀丽,景致天成,于是留下开基繁衍,又因古时马车称“辂”,遂改庄名为“辂北”。
侁公七世孙周勍生于唐朝末年,年少以勇敢敏捷闻名乡里,公元883年敕封银青光禄大夫,后迁御史中丞,兵部尚书,进紫金光禄大夫。其时群雄割据,时局动荡,因周勍固守城池,威震四方,竟无人胆敢窥探觊觎江淮一带,功劳尤为卓著。唐僖宗赐凯旋诗嘉奖周勍道:“将军受钺将台前,金印辉煌系肘边。谈笑胸中兵百万,驰骋阃外路三千。肃清寰宇锋无敌,扫荡妖氛旗尽搴。奏凯归来功第一,卿名应是冠凌烟。”至此,辂北周氏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当地名门望族,后人遍布瑞昌,部分迁徒湖北、湖南、福建、陕西、浙江等地,以湖北阳新广济居多,真可谓“汝南绵世泽,辂北振家声”。
毓秀福地 清泉圆梦
来到周氏宗祠,旧时的宏伟建筑早已消逝在了沧桑岁月,只能从飞檐画壁,还有“周氏宗祠”四个大字依稀辨出,这里曾经建有一座富丽堂皇的宗族殿堂。周瑞安说,宗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几百年来私塾兴盛,如同学府,是本村孕育人才的摇篮。1947年,先师周叩明在此创办“文通小学”,群英荟萃,生机勃勃,可惜抗战时期炮火纷飞,日本军队四处抢掠,将祠堂拆得乱七八糟,到了文革的时候,祠堂遭遇更严重的拆毁,仅剩下框架雏形。2004年,周氏宗祠得以修葺重建,如今为了方便乡亲生活,培养祖国花朵,又开办了一家幼儿园,文化氛围更加浓厚。“我们村庄人才辈出,清代有进士一名,秀才三名,如今有博士生导师1名,博士4名,留学生3名,硕士生5名,大学生81名,实在是难得的毓秀福地。”
离周氏宗祠不远的湾子里,还有一座漂亮恢弘的周氏宗堂正在修建之中,只见正门高悬四字“汝南世族”,殿堂空旷,不少工人还在忙碌赶工,遥看雕梁画栋,戏台楼阁,处处精致细腻,尽显华贵典雅。据了解,这间宗堂前后投资大约200多万,将作为当地文化礼堂,为群众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生活。周瑞安介绍说,明朝年间,大约公元1436年,始迁祖周氏受通公由江西瑞昌南义镇来到了阳新荻田,在此生六子,繁衍8个庄门,子孙济济,家业兴盛。
在村庄闲情漫步,记者不知不觉来到了平地畈李庄,只见街道两旁绿树如茵,古色古香的凉亭和回廊上,村民们悠闲地晒着太阳。走近细看,凉亭柱子上写着两行清秀的大字:“井角甘泉出英才,亭凝紫气启福祉”,回廊下方一池泉水,一口泉井,清澈见底,凉意袭人。
说起这泉水的来历,还要从原湖北省副省长孟夫唐考察当地说起,1960年,民风醇厚、山清水秀、土肥物茂的周通村被确定为湖北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庄,同年10月,孟夫唐一行来此指导工作,进村便停在村口的水井旁对村干部说:“水是生命之源,此井要打深一点,能引出泉水来就好了。”几十年来,孟夫唐对村子的深切关怀一直萦绕在村民心头。2003年,在村两委、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家群策群力,积极筹款,将离此地1.06公里的蘑菇山脚下的一股泉水引来,从此,村民喝上了甘冽清醇的泉水。2013年,随着新农村建设蔚然成风,周通村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泉井进行全面改造整修,在井旁修建了美丽的凉亭和游廊花架,为村民们提供了娱乐漫游之所。至此,彻底圆了五十年前孟夫唐副省长惠民利民的“清泉”之梦,也为当地百姓的生活带来一股清新之风。
据了解,从前周通村人多地少,资源匮乏,村组集体经济薄弱。近些年来,在镇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全村上下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经过不懈努力,村级集体经济有了明显改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显著,新农村建设工作正如火如荼地顺利展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也随之得到提高,美丽富饶的村庄如同朝阳冉冉升起。
本期编辑:徐惠
本期监制:汪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