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5000年农耕文明的发祥地,烟草传入中国后不久,河南便开始种植,1626年,也就是明朝的天启6年,中牟县最早引入烟草,几乎在同时期,许昌襄城县和平顶山郏县也开始了烟草的种植。
据乾隆5年的《古氾城志》记载,物产无特异者,在所有之,故不录,独烟,蒜,石器有名声,流通千百里外,与他地差别耳。也就是说,300年前,襄城县的烟草已经是远近闻名。到清朝晚期,襄城县每年的烟草面积在15万亩左右,其中以孙祠堂乡(今天的紫云镇)一带的浅山区所生产的里川叶子,品质最好,当地有俗语:河南烟叶看襄县,里川叶子甲天下。
在1913年以前,河南的烟草种植品种大多为柳叶尖,加工方式都是晒烟,烟叶成熟采摘后,放在阳光下暴晒,待叶片由黄色变为红褐色,干燥回潮后切丝售卖,大多都是民间小作坊加工,吸食方式主要有旱烟,水烟和鼻烟。受烟草品种和加工方式的影响,河南乃至全国的烟草并不适合制作卷烟,虽然中国的烟草种植总面积仅次于美国,但销售市场狭窄,各地也未形成专门的烟草生产区域。
英美烟公司分别于 1905年,1909和1910年先后三次来河南进行考察,认为河南地区和美国的烟草种植区弗吉尼亚州维度接近,土质也比山东 安徽更适宜种植烤烟,许昌地处黄淮平原,在烟叶生长的5-9月份,其土壤,温度,雨水,日照,均适合烟草的生长,而襄城县水资源丰富,地面有汝河,颍河等16条大小河流贯穿全境,地下强富水和中等富水区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75%,天旱时可保证灌溉,且附近煤矿保证了烤烟用的燃料,自然条件甚为便利。遂决定在襄县推广烤烟。
1913年初,英美烟公司派技术人员携带烟种,在颖桥镇与当地农民马文杰合作试种烤烟30亩,该年烤烟获得丰收,每亩烟叶的收入相当于种10亩粮食,颖桥镇也成为了全国第一个烤烟市场,1914年3月,襄城县烤烟参加美国旧金山万国商品赛会并获得好评,使襄城烟叶名扬国外,在巨大利益的带动下,襄城县其他地区也纷纷改种烤烟,到1932年晒烟被全部取代,烤烟成为襄城县种植面积最大的经济作物,临近各县也陆续从襄城县引进烟种,襄城县成为烤烟集散地,海内外百余家商行来这里收购烤烟,烟草售卖期间,城中是商行林立,烟市长达数里,为襄城县赢得“金襄县”的称号。
到了民国21年,也就是1932年,英美烟公司通过买办邬挺生以华商的名义成立许昌烟叶公司,将就地收购改为订约收购,规定凡愿种烟的农户,先到该公司收购场登记栽种亩数,领取免费烟籽,必要时可预借肥料,烤烟煤款等,卖烟时在无息扣除,生产过程中技术事项受公司技术指导,所产烟叶品质优者公平善价,次者不予收购,并给写有号码的“烤板”一枚,作为交售烟叶的凭证,没有烤板不予收购,收烟时,由烟师评定烟叶等级,填入购烟表,另有划价员依等级填写价格,烟农合意后过磅计量,持购烟表下联到会计室结算领款,如价格不合,可拒绝成交,待价在卖,但在送交英美烟公司前不得私售他人,否则,种烟户应享受优惠权均予取消。
这段文字,记载于襄城县志,大家应该能看出来,快TM100年了,当初由洋人制定的规则和现在的烟叶收购制度几乎一样。
据估算,当时一亩烤烟的收入是种植小麦的3倍以上,丰厚的经济效益强烈刺激了农民的种烟积极性,有10亩地就要种7.8亩烟,甚至出现高价租地种烟的现象。至1947年襄城解放,全县烟叶种植面积维持在20万亩以上 当时的老百姓流传一句俗语,十亩地八亩烟,二亩红薯顶住天。
新中国建立后,当地政府很重视烟叶的生产,推出了不少的惠民政策,并在县城设立烤烟收购场,部分解决了之前私下收售的混乱现象。
1958年8月7日毛主席一行来襄城县视察,在看到大片长势良好的烟田后,酷爱吸烟的毛主席高兴的说:你们这里成了烟叶王国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