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观点
严控地方政府负债,对于防范金融风险无疑是重要的。但具体执行时需要把握平衡,避免把”拆弹“变成了提前引爆炸弹。
来源 | ANBOUND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选自 | 每日金融 总第4768期
金融监管大年,围堵地方债
今年是金融监管大年,从防范金融风险到地方债务风险,一系列政策渐渐组成了一张严密的监管之网。43号文剥离了融资平台的政府性融资职能,但近几年地方政府债的口子开得都不大,一些偏门如明股实债的PPP、产业基金、违规政府购买服务,都是地方政府常用的违规举债手段。50号文和87号文堵住了这些渠道,以降低地方政府未来的债务风险,50号文严格规范PPP、各类型产业基金,最新的87号文又限制以政府购买服务之名、行违规举债之实。
从ANBOUND近期了解的情况看,面对87号文出台,不少地方政府感到“挨了一闷棍”,在这种变相举债融资的渠道被堵之后,他们感到可以借用的资源更少了。实际上,回顾近几年的地方债务治理整顿工作,可以看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实际上在玩猫捉老鼠的游戏。
过去是你前门不开(地方无举债权),那我就大开后门(政府各种变相举债);你前门打开了一条缝(允许限额发行地方债),我也就虚掩后门——名义上不直接负债,但通过各种方式变相举债融资。从43号文到87号文,中央跟着地方的举债融资创新一路“跟杀”过来,沿路补上各种漏洞。
严控地方政府负债,对于防范金融风险无疑是重要的。当前中国经济进行痛苦的调整,大力实行“去杠杆”,就是对过去的债务扩张模式进行的一次大清算。对于以行政区化为界寻求各自发展的地方政府来说,如果不加约束,地方政府的债务扩张有可能会发展到难以收拾的地步。
为什么地方政府如此顽强地搞“负债”发展
决策层和政策部门也应该反思:为什么地方政府热衷于债务扩张?为什么地方政府宁愿冒风险也愿意变相融资?如果一项政策出台导致普遍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那么这项政策就值得反思了。在我们看来,地方政府如此顽强地搞“负债”发展,甚至不异丢乌纱帽,还要从更大的范围、更深的机制方面来查找原因。
01 地方财权与事权不匹配。事权大、财权小,地方政府要做完这些事,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想办法去负债融资,由于地方政府不能破产,因此政府债务最终要集中到中央政府。
02 政绩考核机制。经济仍是考核地方官员的最关键指标,为了能维持发展,在考核上过关,地方政府必然会满世界想办法来解决融资问题。
03 利益问题。市场死水一潭是没有利益可言的,只有搞出项目、折腾出起伏来,才会有地方利益的集聚。
04金融资源下沉不够。商业银行在县域以下往往发展不足,但县域经济却是中国经济中相当大的一块。基层经济发展需求与金融资源的配置不匹配,必然会导致地方拼命寻求金融资源。
地方债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中央政府已经在一步步调整,以解决地方政府的融资问题,比如前不久允许发行土地储备债券,来为盘活地方政府的土地资产发债融资。但客观来看,中央为地方所开的“前门”总是不够,因此地方总要去开“后门”,甚至去挖“阴沟”,以各种方式来补充融资问题。
从更大的系统来看,由于国内还是政府掌控了大多数发展资源和发展责任,以市场化方式运行的社会资本缺乏机会来参与更多的发展,于是,有相当多的发展压力就演变成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发展博弈。负债问题上的“猫捉老鼠”游戏,根源还是在市场化改革不足。
严控地方债,需避免将拆弹变成了提前引爆炸弹
值得警惕的是,中央一步步强化对地方债务的管控,相当于在前门不足的情况下,把各种后门和阴沟全给堵上,有可能引爆一些地方债务风险,再加上有很多来自国有企业的债务风险,政府债务风险与企业债务风险合流,可能使地方债务风险演变为地方金融风险。
有分析机构预期,随着广义信用财政宽松周期转为紧缩,涉及城投平台、产业基金、政府购买等方式变相举债的净融资收缩规模可能高达万亿元级别,这将使基建和PPP项目落地面临更大的融资压力。“去杠杆、去库存、去产能”都是系统消解风险的需要,但都需要有一个过程。目前的政策收紧和清理整顿,虽然很有必要,但在执行中必须注意平衡。
严控地方债务是大势所趋,也是必做之事,但具体执行时需要把握平衡,避免把拆弹变成了提前引爆炸弹。
欢迎转载分享,机构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阅读
大而不能倒?现实告诉我们,企业具有“系统重要性”才最关键!
用社保基金赚大钱?陈功:不可思议!
中日关系迎来转机,我们不是看新闻才知道的
反腐和GDP均领跑全国,这个省是怎么做到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