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中国银行业协会正式发布《2023年度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已是协会连续第13年发布该报告。
《报告》指出,2022年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重大决策部署,深刻理解并全面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和使命,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不断优化信贷投放结构,以金融“活水”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围绕粮食安全、种业振兴、乡村产业、乡村基础设施和交通枢纽体系、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板块,以创新服务保障民生福祉,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积极拥抱金融科技,聚焦数据化、智能化、开放化,在业务重塑、科技引领和风险前沿等维度持续取得进展;持续推动高质量对外开放,以金融实践助力新发展格局;统筹做好稳经济、促改革和防风险工作,金融供给能力明显增强。
具体来看,《报告》共分七个篇章,分别为总体运行篇、资产业务篇、负债业务篇、中间业务篇、风险管理篇、改革转型篇和专题研究篇。主要内容如下:
宏观经济稳中向好,银行业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
2022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121万亿元,跃上新的台阶;GDP同比增长3%,快于多数主要经济体。得益于经济稳定增长和政策支持,银行业总体稳健向好,并在支持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以及持续深化改革等多个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22年末,商业银行总资产、总负债规模分别为319.81万亿元和294.2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8%和11.2%,增速较上年末分别提升2.2和2.8个百分点。
银行业金融机构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紧密结合自身定位,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和质效。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总资产、总负债规模分别为344.92万亿元和318.5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1%和11.4%。下一阶段,银行业金融机构将持续“优资产、控负债、提中收、防风险、补资本”,以更稳健的力度和节奏,支持经济修复和提质增效,推动国内经济和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资产业务结构优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2022年,在助力宏观经济增长的背景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坚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持续提升差异化、综合化金融服务能力。截至2022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达219.1万亿元,同比增长10.4%,较年初增加20.6万亿元。公司贷款高速增长、结构优化。其中,制造业、科创、绿色信贷规模加速扩张,普惠小微贷款持续增量扩面降价,县域和“三农”贷款稳步增长,房地产市场贷款先降后升,逐步企稳。2022年,普惠小微、涉农贷款、绿色贷款同比分别增长23.8%、14.0%、38.5%,均高于贷款总量增速。
在加大支持力度的同时,银行业进一步推动减费让利,推进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持续下降,2022年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17%,比上年低34个基点。个人消费和经营性贷款增长呈现分化态势,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持续下行。票据市场改革持续深化、业务流程优化和产品模式创新加速推进,中小企业主体占比继续攀升,票据融资成本持续下行、创近五年新低。
2023年,各项经济政策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上半年,人民币贷款新增15.73万亿元,同比大幅多增2.02万亿元。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贷款、民营企业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多增1.05万亿元、1861亿元、9016亿元,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25.7%,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较去年平均水平下降0.39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投放力度加大,92%用于支持购买首套房,进一步支持改善民生。
下一阶段,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信贷投向更加精准聚焦,信贷结构持续优化,投资及其它金融资产业务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商业银行有望在资本市场、基础设施公募REITs、绿色金融债券市场等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负债业务稳健发展,成本管控重要性提升
2022年,稳健的宏观政策继续发力,银行负债来源的稳定性及结构多样性进一步提升,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可持续的资金支持。存款方面,存款规模稳步增长,住户存款占比提升,对公存款稳中向好。截至2022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264.45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存款定期化趋势增强,在提升银行业存款来源稳定性的同时,进一步压减了商业银行净息差空间。
截至2022年末,住户活期存款余额较上年末增加4.09万亿元,同比增长11.77%;住户定期及其他存款余额较上年末增加13.81万亿元,同比增长20.14%,占比提升1.60个百分点至67.96%。同业负债及其他负债业务方面,拆入资金规模较快增长,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增速加快,同业存单发行小幅下降,二级资本债发行规模创历史新高,绿色金融债发行规模大幅增长。
2023年,国内经济总体延续恢复态势,货币政策体现前瞻性、有效性、可持续性,市场流动性保持充裕。截至2023年6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84.67万亿元,同比增长10.48%,存款保持稳定增长。住户活期、定期及其他存款分别较同期增长7.58%、21.53%,存款定期化趋势延续。下一步,商业银行将继续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持续加强对高成本存款的量价管控,多措并举控制负债成本,促进负债业务高质量发展。
中间业务减费让利成效显著,各项业务差异化发展
银行业金融机构牢记服务实体经济宗旨,积极响应国家减费让利政策,进一步规范金融业务发展。2022年,商业银行总体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有所降低,但中间业务结构持续优化,非传统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持续提升。以42家上市银行为例,2022年全年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8210.92亿元,较上年末减少243.1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同比下降0.52个百分点。
结构方面,银行卡、支付结算、代理委托等传统中间业务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在中间业务收入总量中占比下降1.15个百分点。其中,银行卡类业务收入保持最大占比,支付结算类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较快,代理委托类业务收入占比出现下降。非传统中间业务结束高速扩张,迈向高质量规范发展新阶段,在中间业务收入总量中的占比也继续提升。
分业务品种来看,投顾咨询类业务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受资本市场波动等影响,银行业理财、托管规模和收入均较上一年有一定程度的下滑。在资管新规下,如何适应并对抗市场波动是非传统中间业务稳定发展的关键。
下一阶段,随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商业银行将更加注重金融业务发展的规范性,从增强审慎经营意识、完善表外业务治理框架、加强数字化手段运用、细化中间业务信息披露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推动中间业务规范发展。同时,随着数字人民币试点的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深度应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将迎来新的发力点和发展方向。预计未来商业银行传统中间业务将在结构和品质上持续优化。
银行业风险总体可控,助力金融稳定与金融安全
2022年,我国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有效应对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冲击,取得积极成效。银行业风险整体可控,主要经营和风险指标均处于合理区间,风险抵御能力整体较强。截至2022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98万亿元,同比增速降至4.77%;不良贷款率逐季下降,2022年末为1.63%,创2018年以来新低。
2023年上半年,银行业各项风险指标处于合理范围。截至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20万亿元,较年初增加2172亿元;不良贷款率1.62%,较2022年末微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06.13%,较2022年末小幅提升0.28个百分点。
下一阶段,银行业将认真落实各项监管政策要求,持续提高资产分类的精准性,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范,推动表外业务规范发展,稳妥推进中小银行改革化险,及时应对海外风险事件和市场波动可能造成的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提升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有效维护金融系统稳定和国家金融安全。
探索转型改革新路径,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
2022年以来,中国银行业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积聚转型新动能,持续深化改革,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助推高质量发展。
一是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治理效能。近年来,在监管部门推动之下,我国银行业公司治理能力整体稳步提升,在加强党的领导、完善董事会建设、强化风险管控、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探索了一些提升公司治理质效的良好做法,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将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合持续推进,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进一步加强,以政治优势促进治理效能提升。同时,通过建章立制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持续提高风险管控能力,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安全边界。贯彻新发展理念,将ESG理念融入经营管理各环节,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此外,部分商业银行构建起包括定期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绿色金融发展报告等多渠道的信息披露机制,高度重视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并探索开展ESG本土化、特色化的信息披露。
二是推动财富管理业务转型发展。商业银行积极探索财富管理转型发展,但各类型商业银行存在结构性分化。通过分析2022年部分上市银行的年报数据发现,大型银行及股份制银行在高净值客户数量和AUM上具备规模优势;中小银行长期扎根当地区域,与本地客户联系更为紧密,因此积累了大量大型银行无法重点兼顾的富裕和大众客群,有一定差异化优势,这也为中小银行发展财富管理业务提供了空间。此外,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银行自身数字化转型的纵深推进,金融科技全方位赋能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已应用到智慧交互、客户画像、营销支持、千人千面智能投顾等各个环节。后续,商业银行将继续加强投研团队建设,提升产品筛选能力和大类资产配置能力,加快数字化赋能,持续完善财富管理生态圈。
三是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随着金融科技资金投入、人才布局、体制机制等方面不断提质增效,商业银行数字经营理念不断深入、数字技术加速革新以及数字基础设施迭代升级,数字化转型正在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6家大型银行为例,2022年科技投入合计为1165.49亿元,同比增长8.42%。从业务领域数字化转型成效来看,对公业务方面,大力支持中央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和央企司库体系建设,持续深化与企业、政府系统的互联互通;小微金融方面,为中小微客户提供个性化“融资+融智”金融增值服务,打造供应链金融线上服务平台,建设线上标准化产品与场景定制产品“双轮驱动”体系。下一步,以数据化、智能化、开放化为特征的银行数字化转型,将进一步在业务重塑、科技引领和风险管理等维度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四是加快转型金融创新。多家商业银行发布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从战略层面部署转型金融发展。持续推动转型金融信贷工具创新,以碳中和挂钩贷款、碳减排挂钩贷款、碳足迹披露挂钩贷款为代表的与“碳”挂钩的信贷产品快速涌现。前瞻性探索转型风险与机遇,加强碳核算与气候信息披露,在中国人民银行指导下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不断增强金融体系管理转型风险和气候变化风险的能力。
五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我国银行业市场对外资开放坚持平稳、有梯次的节奏,逐步放宽在市场准入、经营地域、经营范围等方面的限制,推动外资银行在华平稳发展。截至2022年末,外资银行在华共设立41家外资法人银行、116家外国银行分行和135家代表处,营业机构总数达911家,外资银行总资产达3.76万亿元,净利润共计223.4亿元,同比增长5%,保持稳健增长势头。同时,中资银行紧跟中国经济增长和改革开放步伐,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逐步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国际化之路。下一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将进一步优化全球化发展布局,提升多元化金融服务质量,深度融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为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复苏贡献中国金融的力量。
聚焦“十四五”重点领域,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2022年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安排,加快适应金融监管与息差环境变化,切实服务消费金融、乡村振兴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一是监管架构改革助力银行高质量发展。2023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对金融监管职能部门进行系统性重构,形成“一行一局一会”的金融监管新架构,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金融监管改革实践。金融监管新局面,将为提高金融监管质效、维护银行业稳健发展、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以及增强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供坚实支撑。
二是持续提升资本管理水平。《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已于2023年2月发布,根据征求意见稿,新办法将于2024年1月1日起实施。新办法充分考虑了国际监管要求与国内实际情况,对银行体系资本计量做出了系统性重塑,有利于促进银行持续提升风险计量精细化程度。后续,商业银行一方面应继续加大资源投入,强化资本观念,提升组合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可结合新办法对对公、零售、同业和投资等业务中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准则的优化,适当调整业务结构,以实现更加稳健的经营。
三是大力支持消费金融发展。随着我国消费金融行业生态日臻完善,政策引导不断助力消费金融展业,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期,持续发挥消费金融主力军作用。当前,商业银行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在信贷服务嵌入生活消费场景、汽车金融生态圈布局、消费金融数字化建设等方面展开先进实践。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消费贷款规模保持稳健增长,本外币住户消费性贷款(不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18.75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速比上年末高8.3个百分点。下一阶段,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把自身发展融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之中,把握消费市场新机遇,抓住不断涌现的新需求、新业态、新场景,推动消费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是全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2022年以来,银行业深刻领会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部署要求,锚定农业强国建设目标,积极主动作为,强化责任担当全面落实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认真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着力支持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围绕乡村产业振兴,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紧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大力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新农村。
五是积极应对低息差环境。近在低息差的新常态下,商业银行既要保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不下降,又要保持合理净息差和利润水平,实现内涵式资本补充方式,就需要将净息差作为资产负债摆布的重要核心指标。一方面要大力发展零售业务,主动打造一张两头在外、具有无限延展可能的“资产负债表”;另一方面,要全面强化成本控制,以服务实体和价值银行为主线,坚定不移地以自身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金融力量。
来源:金融科技er
编辑:小昕
责编:建丰
关注我们
本文系“正略金融研究所”公众号转载的文章,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正略金融研究所
发表评论